你有没有想过,随着科技的c7体育高速发展,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c7娱乐们的记忆真的可以被删除,那么,你会选择遗忘什么呢?是一段酒醉之后在同事面前出糗的黑历史?是失恋之后夜夜失眠的难熬时光?还是事业受挫之后的自暴自弃?
我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可能都有一个不想被提及的记忆角落,像黑洞一样吸收着你所有可见的阴郁磁场,然后辐射出那些光亮因子,称之为拿不走的记忆。
陈正道导演的新片《记忆大师》所涉及到的就是这样一场“记忆手术”。作为从台湾来到内地发展的80后导演,这几年,陈正道可以说佳作频出。《催眠大师》凭借悬疑烧脑的剧情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之后的《重返20岁》同样票房口碑双丰收。而此次《记忆大师》作为《催眠大师》的系列片,在悬疑烧脑的基础上更丰富了“软科幻”元素,同时更为复杂的剧情也成为影片的亮点。在目前电影市场上来说,这是全新的类型,那么,陈正道这次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泛娱乐资本平台【话娱】作为新媒体代表,对陈正道导演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
从“软科幻”入手,关键在于细节
即将于4月28日上映的影片《记忆大师》,可以说是今年五一档影片中最为特别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类型片。正如陈正道所说,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其实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类型,而《记忆大师》正是他c7娱乐官网所探索的一个新类型,对于观众来说,这也是一个新鲜的选择。
提起科幻电影,可能大多数人尤其是科幻迷们,首先会想到库布里克太空漫游式的开创性与哲理性,或者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式多线并进的烧脑叙事结构,又或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完美视觉与技术革新。在这一领域,好像一直都是以西方为主导。
在中国,似乎能排的上的还是80年代的《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时光》等,在这之后,可以说是空白。无可厚非,要想拍摄好这一类型的电影,尤其是硬科幻,需要的是成熟的电影体系和超前的技术,这一点,国内的条件或许还有所欠缺。
此外,陈正道认为可能是国人在这方面有一些民族自卑性,他说:“我们不能因为没有长久历史的科幻基因,就不敢去尝试;不能觉得我们没有库布里克,就拍不出好片。比如最近的《降临》,其实是华人作家写的故事。有时候,我们华人的语言系统,其实更能表现科幻的因素。”
这一点,落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上,淡化“亚洲脸”这一因素,他选择从“软科幻”入手。而在这其中,他强调,最重要的在于影片的整体世界观和美学的把控。
《记忆大师》以东南亚为参照,选择在曼谷取景,而片中的警察局布局等整体气质其实都接近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警匪片的感觉,但具有一种复古的艺术美感。而片中重要的场景,记忆手术台的设计,那些钟表机械等,所呈现出来的不是“星球大战”式的恢弘气势,而是“雨果”式的蒸汽朋克感。
在影片这样的整体美学气质下,最关键的就是打磨好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哪怕只是桌上的一件摆设,或者是演员衣服的材质。只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说服观众,不至于产生疏离感。
说到这儿,陈正道举了一个例子,在片场的时候,美术有一个疑问:在他们所架构的未来世界里,锁是能用钥匙打开的,记忆手术是通过齿轮实现的,那么手机是不是还是用iPhone呢?如果不是用iPhone,回归到最原始的设计,那为什么所处的这个记忆中心会有LED屏呢?这也许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正因为有这些细小问题的存在,才能不断地打破重组,在精益求精之上做到最好。
核心还是讲故事,是关于人性的思考
在细节之外,影片的核心当然是剧情了。如果说,《催眠大师》在题材上还有一定的相似性,有《禁闭岛》的壳,有《盗梦空间》的多重华丽外衣,那么《记忆大师》是在这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探索。对于这样一部全新的类型片,对剧本的要求更严格,它的逻辑必须非常缜密。同时,还得考虑整个故事的叙述逻辑,以及是否能用丰富的影像语言去表达。
而此次担任编剧的,是之前已经合作多次的任鹏。即使如此,这依然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拍摄现场,因为每一个人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逻辑看法,剧本每一天都在改动和调整。对此,陈正道坦言,拍摄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每一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总是要不断推翻,自己打自己脸。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一部好的电影,不管是青春片、爱情片、科幻片,最核心的内容还是讲好故事。悬疑烧脑、软科幻这些因素都是一种展现手段。就像《催眠大师》,在层层计算、互相博弈的催眠术之中,嵌入的是自我救赎的主题。
此次《记忆大师》其实在悬疑烧脑的步步推理过程中,讲述了一个犯罪故事。其中有一句台词:“这些妻子不觉得丈夫对她们施暴是一种犯罪”。家暴,是影片所需要处理的主题。由此而引发的关于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相处、关于爱情与暴力的思考,以及对于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影响等。
因而,陈正道带着一些自我期待,希望观众们能置身于“软科幻”的未来之中,在被悬疑烧脑的剧情吸引之外,能够感受到他所想要传达的一些对于人性的思考。这是一部华语电影史上没有过的类型,但也正因如此,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免不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说,他觉得《记忆大师》更像是自己的勇气之作。
他自我调侃道,身为豆瓣的资深小号用户,他都能想到用什么词来批评自己的电影。“我尊重观众,但不会被评论绑架。无论如何,《记忆大师》对我来说,都是勋章。就算最后被骂,也说明是观众对我的要求提高了。”他说道。
这也是黄渤的转型之作,至少他杀人了
当然,对于影片来说,演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找到符合角色气质,又有观众辨识度的演员,毫无疑问,会是票房的保障。
在《记忆大师》中,黄渤显然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同时也是形象转变最大的。“这应该算是黄渤的转型之作,至少他在影片中杀人了。”陈正道说。大多数观众可能已经习惯了黄渤的喜剧形象,而在这部影片中,陈正道挖掘出了他身上更多的可塑性。两个人在合作中互相碰撞出的火花,也更丰富了剧中人物的表现力,这种反差也会给观众带来惊喜。
而另一主演段奕宏,陈正道则说他是一个被电影挑中的人,尤其是对于这个类型。他对于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身上自然而然散发的气场,可能会让人一开始不敢接近。但事实上,段奕宏只要站在那里,观众就会跟着他的思绪走。在这点上,陈正道觉得他有点像是韩国的河正宇和宋康昊这一类型的演员,天生就能带着观众去破解案件,因而他被称为“警察专业户”是实至名归。
除此之外,包括徐静蕾、杨子珊等演员,陈正道觉得他们在片中的表现都是非常能打动人的。其实,他介绍说,影片中的七个角色都有各自饱满的一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可以说是所有的演员彼此成全了这部影片。
华语市场很大,能够包容各种类型片
走过台湾电影垮掉的时代,再到如今繁荣的内地市场,陈正道觉得自己其实很幸运,至少市场和观众对他很友好。就拿《记忆大师》来说,其实在剧本阶段,就有很多人觉得难懂,不太理解。毕竟对于一个新的类型,市场需要时间去接受。同样,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冒险。
但市场需要新鲜的供给,观众也希望看到不一样的荧幕作品。尤其是这样包含着多种吸引人的元素,同时也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影片。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万达依然给了《记忆大师》很大的投资,这对于导演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支持。
陈正道很庆幸,碰上了华语市场最大的时代。“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很大了,大到有足够的包容性,既能有像《八月》、《路边野餐》这样艺术性的文艺片,又能有像《小时代》、《致青春》这样的大IP商业片。我们既需要有文艺片来对我们的文化把关,又需要商业片来为观众提供娱乐,这两者在市场上一定是能有某种比例的共存。只有这样,整个电影产业的生态才会有更好的良性循环。”
对此,陈正道认为,艺术院线的存在是必要的。有些人文关怀的作者电影,他们必然会为这个时代留下印记;而更多的电影,就负责每个周末为观众呈现一个动人的梦,这同样很美妙。
生活在这样一个灿烂的年代,或利或弊,都有其精彩之处。陈正道形容自己就像是盖茨比,“既是旁观者清,又是当局者迷”。市场惊涛骇浪,有幸参与其中,那就先跟大家醉一场,醒过来再说。
高产的80后导演,不断尝试和探索
谈话之间,陈正道掰着手指数了一下,《记忆大师》已经是他的第八部长片了。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0后导演,毕竟在同年龄阶段中,他绝对算是多产的。
但如果说起他的年少成名,这也算是情理之中。早在2004年,他的长片处女作《狂放》就入围了威尼斯影展,这对于一个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而言,是极大的荣誉。而后,他又拍出了《盛夏光年》这样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台湾文艺小清新电影。这样的成绩,难免会让人自我膨胀。
经历过高潮,也走过低谷,从台湾到内地,陈正道身上的烙印让他明显与其他的80后导演不一样。他有一种本能的创造性,或者确切地说,他追求的是一种新意,不断地去尝试。
不过,最初来到内地发展时,他也遇到过“水土不服”的问题。《幸福额度》和《101次求婚》就是例子。虽然这两部影片在票房上不算差,甚至可以说帮他打开了内地市场,站稳了脚跟,但口碑却不甚理想。这也让他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后来发现,不能一味地为了接地气就放弃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是每一部影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这才是最普及大众的。
到之后的《催眠大师》,一方面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对于悬疑烧脑片的热爱,他似乎真正地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电影类型。对于影片整体节奏的把控,台词、演员的调度、以及美术场景的布置,《催眠大师》对于陈正道而言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正因此,才有了现在的系列电影《记忆大师》。
当然,陈正道并不打算把自己桎梏于某一种类型。事实上,他现在想做的,就是尽量拍自己想拍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尝试,去拍更多不同类型的片。
市场大浪浮沉,潮起潮落,他说希望等有一天,这股电影的大浪潮退去之后,能够让观众记住。“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就算我的那些片子,不一定每一部都那么好,但至少会让观众觉得都是诚意之作,那就够了。”他说道。
采访:嘉栖
摄影:周伟
作者:嘉栖
责编:谭如谦
主编:邱庄
话娱23号社群
我们一起来嗨聊娱乐资本
发表评论